乡村振兴强农业,现代农业促振兴——《政府工作报告》智慧农业方面的分析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09日

《政府工作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全面总结回顾了2022年政府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并提出了对未来政治、经济、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工作建议。报告中有许多涉及农业领域。报告指出,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定,高标准农田规模不断扩大,粮食安全产业稳步发展,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上升较快,农村基础设施优化提升,种业振兴工作显著提高单产和品质,针对报告中所提及的有关农业智慧化发展的问题分析具体如下:

1.推动种业振兴工作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起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中国是种子需求大国,所以基本实现了大宗作物品种的自主选育,但部分品种仍依赖进口。例如美国的大豆种植实现了区域化生产,生产量大,种植成本低,并且转基因大豆抗病能力强,易成活,这些优势使我国大豆市场处于劣势,并经常在大豆上受到美国的贸易钳制,发展大豆种业已成为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报告》中多次指出,扩种大豆油料,抓好油料生产。耕地有限和单产水平是制约大豆增产的两个变量。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可以推广耕地轮作制度,建立“玉米+大豆”“玉米+大豆+经济作物”等基本轮作制度手段;各地应因地制宜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效生产,以及种子基地的建设与种植技术的改良以提高大豆单产水平。

2.推进粮食安全工作

“粮稳则国安,粮丰则国富。”粮食安全自古以来就尤为重要。《报告》中指出,2022年在全球通胀的形势下,粮食产量达到1.37万亿斤,增产74亿斤。党中央有效应对干旱与洪涝灾害,不误农事,抢抓粮食播种和收获。对于干旱与洪涝等对于农业生产可以造成极大损失的气候灾害,可以基于CIMISS(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对强降水、大风、雷电等天气进行连续监测,以对农作物进行必要保护,进而保证产量稳定。同时建设智能化储备粮仓,从温度、湿度、含氧量等多方面优化粮食的储备,使粮食安全细致平稳推进。

3.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报告》指出,加快种业、农机等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67%提高到73%。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农业应顺应现代化潮流,可利用土壤分析检测系统、无线传感网络系统、全天候检测系统合理且全面的促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也可利用生产结构布局,例如:“稻蟹共作”系统,高粱套种红薯等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业发展一体化程度。

农业发展以政府的科学规划为指导,必定能够到达富饶繁荣的康庄大道!

上一篇 《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发布,智慧农业建设快速起步

下一篇 高科技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智慧农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