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9日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耕地面积宽阔而零散,农业经济是我国的经济支柱之一,但因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者素质不高、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滞后,农业生产效率比较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发展仍处于落后阶段,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同时,在《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应用,建设天空地一体化农业观测网络,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加快智慧农业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
数字农业精准栽培技术的发展
数字农业精准栽培技术属于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型模式,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就是通过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关信息技术,使农业生产能够更加精确,在实际进行农业生产及管理中,能够对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使农业生产能够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采用农业精准栽培的发展模式,生产质量及效率均能得到有效提升,对于农业产业实现有效发展十分有利。在农业精准栽培实际发展中,为达到更好的发展效果,需要加强应用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
此外,在当前数字农业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及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传统农业逐渐开始转型。
数字农业精准栽培技术发展模式能够使农业管理及各个方面的操作改变以往人工进行种植及管理的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分,具有较好的经济利益及价值。
传感器设备在数字农业精准栽培中的应用
传感技术作为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农业”基础技术,负责准确无误的采集环境数据,传感器的协助给数字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数字农业精准栽培技术通过建设环境综合调控系统(例如科百科技作物精准栽培信物融合系统),实现管理自动化和智能化和无人化,利用全新调控系统对植物生长的水、肥、光、热、气等进行全面控制,最大限度挖掘生产精细控制的比较优势。
数字农业精准栽培技术对于农业灌溉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传统的灌溉技术及方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而需要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农业灌溉过程中,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对灌溉速度、灌溉量以及灌溉时间与区域等实行合理控制,从而保证农业灌溉能够更加精确,避免出现灌水量过多或者过少的情况,使灌水量更加合理。
在农业灌溉作业中,通过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监测到整个灌溉过程,实现对灌溉作业的合理把控,在保证灌水量充足的基础上,避免水资源的浪费,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满足精准农业要求。
数字农业精准栽培技术对于施肥作业有着更高要求,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对施肥量进行合理控制,并且能够依据作物的实际生长情况及其营养需求,对肥料种类以及施入数量进行合理选择,在此基础上使施肥管理水平及质量得以有效提升,保证施肥管理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具体而言,通过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分析农作物的营养需求,并将这些数据上传到传感器中,系统可依据上传的数据资料,对相应的肥料进行选择,并且确定施肥量,再将这些内容上传至传感器,施肥作业人员根据传感器内的信息进行合理施肥,保证养分满足实际需求。
数字农业精准栽培技术对于病虫害防治有着更高要求,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为了使病虫害防治满足实际需求,可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有利于病虫害防治效率及质量的有效提升。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对病虫害种类及为害程度进行分析,然后依据病虫害种类分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从而使病虫害防治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另外,通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利用,可检测到农作物实际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病虫害,并对其进行有效防治,有效避免病虫害影响农作物生长,使农业生产产量能够得到保证。
数字农业精准栽培系统中的数据传输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数据传输问题十分重要。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当保证数据传输的畅通性,避免数据传输受到阻碍及影响,保证数据传输的效率及畅通性,使用户充分了解农作物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应对及管理,确保农作物管理达到满意效果,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际应用价值得以更好实现。
在物联网传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性问题,同时这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实现有效应用的基础与保障。在物联网传输技术的实际应用中,需要避免影响网络安全性的相关因素,并选择有效途径及方式加强网络安全性,以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合理有效应用,促使其价值得到更好地体现,满足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实际需求。
数字农业精准栽培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及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优化产量、保存资源的效果,在目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精准栽培需要获取有关农田、土壤和空气状况的实时数据,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确保收益和可持续性,有效降低农业成本投入,促进了数字农业发展,真正实现强农富农惠农,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