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智慧农业分类推进路径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30日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科技创新版图 ,推动各国由传统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农业同步迈入数字化、智能化新时代。作为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智慧农业是以信息、知识、装备为核心要素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成为各国现代农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未来农业发展的新业态。

近年来,我国在智慧农业发展方面开展了系列部署,实施了一批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智能装备、北斗农机自动导航驾驶等智慧农业科技取得了突破。然而相比发达国家,因起步晚、基础薄弱,我国智慧农业研发应用水平整体呈落后态势;农业传感器、农业模型与核心算法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受制于人,仍处于“跟跑模仿”阶段,落后先进国家 10~15 年;由于行业顶层设计缺失,各地区的智慧农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建设智慧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智慧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亟需从战略层面进行系统谋划与科学布局。

现阶段关于智慧农业的研究较多关注概念解析、技术方法创新、技术产出效率测算、技术进展梳理、技术方案论证等方面,而从宏观角度入手,面向 2035 年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路线进行的前瞻性分析较为少见,尤其缺乏针对不同规模主体、不同产业类型的路径选择问题研究。

中国特色智慧农业分类推进路径,主要分为面向不同生产经营主体和面向不同产业主体两大类的推进路径。前者详细研究了对小农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规模化经营主体所需的不同路径,后者则细分了智慧种植业、养殖业和供应链的对应路径。

一、面向不同生产经营主体的推进路径

1. 小农户

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为目标,以“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为基础,建立功能完善的区域性农业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为小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精准的农业知识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鼓励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信息化企业探索农业智能语音交互服务新模式,为小农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农业科技信息、生产托管、装备共享等服务,降低智慧农业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应用成本。继续开展“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电商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探索电商兴农新模式,为小农户提供产销对接平台,支持优质特色农产品的产销衔接、优质优价。

2. 家庭农场

以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能力、实现最佳规模效益为目标,研制智慧农业示范农场适度规模标准,支持粮食主产区、大宗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家庭农场创建智慧农业示范农场。以“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等为基础,引导支持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家庭农场提供菜单式、全程生产托管的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市场主体开发适用的数据产品,为家庭农场提供定制性技术套餐和应用方案,支持开展针对性的排产计划。

3. 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规模化经营主体

组织力量制定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无人生态农场技术应用模式的适用性标准。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要载体,优先支持规模以上的粮食、蔬菜、生猪、奶牛、蛋禽等类别农场或入驻企业(合作社)批量建设国家无人农(牧)场示范基地,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分梯次推进无人自主作业的集成应用,尽快形成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相适应的生态化、无人化生产技术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围绕“新基建”农业场景应用落地目标,参与农场 5G 网络、数据中心、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农产品数字供应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批量建设智慧田园、智慧植物工厂、智慧牧场、智慧渔场、智慧果园、农产品智能加工车间等并凸显示范效应。

二、面向不同产业主体的推进路径

1. 智慧种植业

围绕粮食和蔬菜的稳产保供、提质增效需求,在规模化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开展“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与精准服务应用示范。推动粮食主产区气候智慧型农业模式、西北地区草地气候智慧型管理模式等气候智慧型农业应用示范项目,增强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开展农机、农艺与智能化融合应用示范工程,补齐精准作业覆盖环节不全、智能装备协作效率不高等短板。批量建设“无人化(或少人化)农场”“植物工厂”,配套应用嫁接机器人、除草机器人、打药机器人、采摘机器人、设施温室电动作业机器人等,实现无人化或少人化种植场景落地。

2. 智慧养殖业

侧重规模化生猪(1×104 头以上)、奶牛(500 头以上)、蛋鸡 / 肉鸡(叠层栋舍规模 1×105 只以上,立体散养栋舍规模 5×104 只以上)养殖产业,注重畜禽养殖业软硬件集成应用,重点推广动态饲料配方、智能育种、环境精准控制、精准饲喂装备、智慧管理、粪污智能化处理等技术。发展陆基工厂养殖(面积 7×107m³ 以上)、网箱养殖(浅水 1.4×106只以上、深海 2×104 只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等规模化水产养殖基地,推广应用“无人化(或少人化)渔场”智能感知、可靠传输、精准预测、决策与控制等技术,形成覆盖养殖、捕捞、水产流通与加工等全过程的智慧渔业产业体系。

3. 农产品智慧供应链

在海南省、山东省、重庆市、河北省、贵州省、江苏省等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立和投产智能加工车间农产品质量无损检测与分级分选系统。在有条件的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立农产品区域性冷链物流节点和骨干网络,保持对农产品储运环境的精准调控。依托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试点县,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供应链追溯平台,示范应用农产品数据联盟链管理新模式,保持高端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监测和可追溯管理。在全国农产品主销区,探索农产品供应链智能监管模式,整合智慧农贸系统可视化信息展示、农产品溯源、区块链等功能,保持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及时预警、快速响应、源头追溯。

来源:中国工程科学

上一篇 智慧农业:解决全球饥荒不再是梦

下一篇 政策青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