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农”背景下智慧农业的中国实践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18日

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散点式经营模式仍是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对于农业降本增效、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局限性日趋突出。小农户如何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现如今提升中国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难题。

小农户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任务。但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是两个不同的维度,前者在于提高土地生产率,而后者和劳动生产率有关。因此,在劳动力短缺和人均耕地面积小且短期内不太可能改变的情况下,中国的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可从以下三条路径着力:一是提高土地生产率,通过科学育种、设施农业等手段实现要素的精确投放;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引入现代化农业机械、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形式提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同时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生产,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规模化、标准化农业生产;三是优化农产品全产业链设计,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高价值连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互联网+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智慧农业借助互联网技术力量,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科学育种、设施农业等为代表的依靠科技成果的先进生产手段;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生产阶段的智能决策、自动控制与精准管理;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以农业信息平台、农村人力服务平台、土流网、“云鸟”等为代表模式的中间型服务平台,从而打破了传统农业产业链中的信息壁垒,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为小农户、消费者、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等主体间的有效对接提供了条件。

智慧农业通过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深度分工与纵向一体化,创造更多农业就业机会。大量高技术进入农业后,可能进一步推动从工人到农民、在农民之间以及从农民到农业综合企业及其数字集合的资金流动。

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促进智慧农业良性健康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当前,在技术层面,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技服务体系效率不高,技术成果推广率与转化率不高,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二是科技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技术供给结构性失衡,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服务供给模式无法反映农民的真正需求,小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转向综合性农业服务;三是科技服务体系不畅通,科技服务供给主体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全面地、“一条龙”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

为此,首先要通过树立国家农业科技规范,颁布国家农业高技术指导目录,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等,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农业服务高技术目录主要包括生产技术型科技服务高技术目录和信息技术型科技服务高技术目录两种。其中,生产技术型科技服务高技术目录中的“植物工厂”服务,将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针对客户差异化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设计服务,例如华大基因“精准化检测+制定个性化方案+提供产品”的“植物工厂”模式;此外,农业“智能化+物联网+精准作业”服务,将农业精准作业技术与精准设施生产技术相结合,例如惠达精准农业已初步实现“智能探索+农机控制互联+精准作业”。

其次要实现科技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健全基于全产业链的农业科技转化应用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价标准和促进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的中介组织,保证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效率以满足农业生产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科研成果应该与小农户需求相结合,促进农户家庭经营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向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和采用先进生产手段的方式转变,让足以改变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大量高新技术辐射到农业产业、造福广大农民。

最后要构建组织互联互通的现代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互联互通的现代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现代化手段克服小农生产中的各种不足,同时规模化的农业服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传统小规模农户经营条件下无法取得的农业规模化生产效益。在现代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政府公共服务机构起主导作用,培育社会力量的服务能力和参与能力,构建贯通一体的服务体系;市场化龙头企业、高精尖企业起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以多种方式辐射带动农户,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脱节的矛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骨干效能,完善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功能,从而更好地服务农民;科研教育单位和社会服务组织发挥支持作用,在市场参与中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贴近农户需求,从而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

上一篇 江苏省出台八个方面19条举措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下一篇 国家税务总局支持乡村振兴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