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年07月01日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的智慧农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等新挑战,农业资源环境制约、农业生产结构失衡和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等新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发展向精细管理、科学决策发展模式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信息化成为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农业管理服务和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
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了工作目标:到2022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数字技术有力支撑农业基本盘更加稳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
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被列入重点任务之一,工作重点中提到,持续推进高分卫星数据在农业遥感中的应用,推进农村地区移动物联网覆盖,建设数字育种服务平台,加快“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转变,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加快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持续完善有机产品认证追溯信息系统等。
国家顶层设计的持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智慧化水平快速提高。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傅庄村,田间地头的气象监测站,每分钟都在监测苗情、墒情和温度,把数据实时传回农业气象试验站处理后,形成图像传送到农户的手机上。“天上有卫星,空中有无人机,地上有气象站,田里有摄像头,实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苗情、墒情监测。坐在家里就能查看庄稼的生长状况,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两脚泥往田里跑了!”种田大户付太华表示。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农业信息化正从传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智慧化的高端方向发展。智慧农业以信息知识为核心,将遥感网、传感网、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深入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实现精准化种植、互联网化销售、智能化决策和社会化服务,从而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